苏州博物馆本馆的预约已经被暑假学生党给霸占了,无奈只能预约苏州博物馆西馆,西馆的预约名额还是很充裕的。交通也方便,可以自驾,也可以乘坐苏州地铁1、3号线,在“狮子山”下车。
中午时分,一楼休息区已经沦陷。
恐龙化石
逛第一个展馆 —— 苏州历史陈列
前言:
苏州,一座开放包容、风雅精致的城市,从远古款款走来。伴随长江裹挟着上游的泥沙,经年累月,冲击成陆,变得丰腴美丽。
万年以前,三山先民点燃文明的火把,照亮了这片沃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之花,渐次绽放。商周之际,太伯奔吴,土著归化,遂成吴文化发祥之地。春秋争霸,吴国崛起,建都筑城,越承楚继,名留青史。
汉唐之间,由县升而为州,雄于江南,俨然三吴都会。两晋变乱之际,中原士族南迁,流风所及,气习竞趋雅驯。六朝烟雨,楼台繁峙;隋唐运河,贯通南北;五代迭更,文教昌明。诗意词境中,余响犹在耳。宋元以降,平江所辖。山水清嘉,引沧浪之水于亭畔,园林肇始;人文蕴籍,延鸿博之士登讲席,府学初开。城坊纵横,市肆林立,物阜民丰,天下用足。谚云:“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堪称定评。
逮于明清,一府之地,工商繁兴;人才辈出,科第之盛,冠绝一时;诗书面印,开宗立派,一脉相承;小说戏剧,雅俗共赏,流播四方。士民生活,益趋精致,以至于今。太湖之畔,名城苏州。鱼米之乡,纯粹江南。东海之滨,人间天堂。
第一部分 上古华章、吴风越韵
早在一万多年前,太湖烟波浩渺,三山岛上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进入新石器时代,经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兴亡递嬗,先民制陶种稻、驯养家畜、治玉缫丝,过上了定居的生活。至夏禹之时,天下分九州,吴地隶扬州。商末周初,地属蛮荒,太伯奔吴,土著归化,吴文化自此发祥。春秋乱世,吴国崛起,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会诸侯于黄池,国力极于鼎盛。然日中则昃,终为越所灭。战国并入楚,春申治之。而今历数千年,良渚玉琮,面目如新;吳王用剑,光辉如故;专诸刺僚,侠士风范;季札挂剑,贤士尽礼。堪称佳话,传干古而不朽。自城西大小真山墓发,金玉并出,可见其文化之灿烂。
打制石器、刮削器(旧石器时代,苏州市三山岛遗址出土)
苏州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遗址附近基岩为石灰系上统船山组灰岩,1985年发掘,共出土石器5263件。主要包括各类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核及石片,石器加工方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根据出土遗物的数量、种类及分布状况分析,三山岛遗址可能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的石器加工场地。
灰陶腰沿釜(新石器时代 马家浜文化、苏州市吴江梅堰遗址出土)
灰陶双耳釜(新石器时代 马家浜文化、苏州市吴江梅堰遗址出土)
3号:灰陶双耳盉(新石器时代 马家浜文化、苏州市吴江梅堰遗址出土)
4号:红陶豆(新石器时代 马家浜文化、苏州市吴江梅堰遗址出土)
灰陶鼎(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张家港市徐家湾遗址出土)
灰陶镂孔豆(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苏州市草鞋山遗址出土)
灰陶三足甗(yǎn)(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张家港市徐家湾遗址出土)
炭化稻谷颗粒(新石器时代 马家浜文化、苏州市草鞋山遗址出土)
灰陶盖罐(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张家港市徐家湾遗址出土)
龟头骨(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灰陶盖鼎(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张家港市徐家湾遗址出土)
玉琮(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褐色,两端圆,中段为方柱体,分十二节。孔内留有明显的对凿痕迹,每节转角处刻有凹形牙状纹饰,在下端起第二、三、四、五节处一侧凹形纹饰内还刻有一小圆圈,仿佛人眼一般。此器线条刻划清晰,比例恰当,呈大气之态。琮与壁、圭、璋、璜、琥被称为六种礼器,古人谓之“六器”。玉琮的基本形制为内圆外方,以示“天圆地方”。此件装饰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兽面纹,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典型器。
良渚玉器
玉琮(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骨锥、骨笄(jī)、骨凿、骨镞(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苏州市吴江梅堰遗址出土)
黑皮陶尊(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苏州市吴江梅堰遗址出土)
黑皮陶罐(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苏州市吴江梅堰遗址出土)
泥制黑陶,手制。口微侈,短颈,圆肩,圆折腹,平底。最大腹径处饰一周附加纹,上腹部满饰刻划鱼鳞纹。
灰陶鬹(guī)(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红陶鼎(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苏州市吴江龙南遗址出土)
百乳簋(guǐ)(商)
饕鬄纹爵(商 钱墉先生 捐赠)铜制,槽形流,尾部上翘,流根部设两柱,上有菌形顶。杯体呈卵形,深腹,圜底,下附三个外撇的“丁”字形足。腹部一侧设鋬(pàn)。上腹部饰饕鬄纹,鋬饰简化兽首。鋬内有明文“亚”三字。
晋候簋(西周)
刻纹镂孔壶形器
壶形器,泥质灰陶,轮制子母口,高颈,腹部向外微弧,平底。
璜形挂饰(春秋 苏州市真山东周墓地出土)
贝币(春秋 苏州市真山东周墓地)
云雷文钲(西周)
铜制,圆筒形直长甬,甬上有旋。钲两侧各有凸枚六组,每组三枚,共三十六枚,有景。从衡至铣为中空,与腹腔相通,栾部有爬虫类装饰。旋饰四组C形卷云纹,篆、舞皆饰云雷纹,鼓边框饰一周云雷纹。甬部留有两范合铸时的接缝。全部纹饰皆为原铸,布局严谨、稳重。
绿松石剑鞘嵌饰(春秋 苏州市真山东周墓地出土)
原始瓷簋(春秋 苏州市上方山烽火墩出土)
几何印纹双耳陶坛(春秋 苏州市上方山烽火墩出土)
原始瓷瓿(bù)(春秋 苏州市上方山烽火墩出土)
原始瓷壶(春秋 苏州市上方山烽火墩出土)
陶磐(春秋)
蟠螭(chī)纹编钟(春秋)
编钟是我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件一组和13件一组等。此组铜编钟共9件,器表满饰蟠螭纹,纹饰精美,极具代表性。
青铜镈(周)
雪花点纹剑(战国)
龟壳纹剑(战国)
菱形暗格纹剑(春秋)
圆涡纹戈(战国)
剑首同心圆兽面纹剑(春秋)
吴王余眜剑(春秋)
此为吴王寿梦之子剑,剑身出脊隆起,宽斜从,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
越王者旨于睗(shì)剑(战国)
上面的是:者差其余剑(战国)、下面的是:错金兽面纹剑(战国)
蟠虺(huī)三足提粱盉(春秋 苏州市新塘六队出土)
铜质,圆形盖,子母口,以铰链与夔龙形提梁相接。器身圆肩,鼓腹,圜底,下附三蹄形足。腹部一侧为兽面流,另一侧为蟠螭交相衔接状鋬。器身纹饰分为四组,上下两组为三角云雷纹,中间两组为蟠虺纹各四周,各组纹饰间以綯索纹相隔。流部饰回纹。此盉造型别致,制作精细,纹饰布局合理,图案华丽,是吴地青铜器的代表作。
四系鉴(春秋 苏州市新塘六队出土)
蟠虺(huī)纹鼎(春秋 苏州市新塘六队出土)
铜质,有盖。盖面上有三立兽,中心为圆纽,纽内套圆环。器身子口,双附耳微外撇,深腹,圜底,下附三牛蹄形足。盖面及器身饰数周蟠虺纹,上腹部蟠虺纹间饰一周綯索纹,足根饰蟠虺纹及兽面。外底有烟炱痕迹。出土时器内盛有骨骼,经鉴定为幼豕。
原始瓷提粱盉(战国 苏州市华山墓地出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原始瓷碗(春秋 苏州市乌鸫(dōng)墩墓地出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原始瓷兽首盉(战国 苏州市华山墓地出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第二部分 秦汉经营、隋唐雄州
秦定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吴地属会稽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项羽起兵于此,率江东子弟破秦,成就霸业。汉封诸侯,据鱼盐山川之利,开山煮海,江东经济,蒸蒸日上。王莽改制,易县名为泰德。至于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另置吴郡,辖县十三,吴县推为首邑。三国鼎立,吴中大族多附孙吴政权。虎丘黑松林墓出土石屏风,线刻精美,人物生动,为彼时生活与信仰之最佳写照。西晋重分天下为十九州,吴郡复隶扬州。两晋之交,北方士族南迁,文化因此融合。至陈后主祯明元年(587),析扬州地,另置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取姑苏山名,改吴州为苏州,仍隶扬州行台。大运河的开通,纵贯南北,对唐宋之后苏州经济文化影响至巨。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为江南唯一雄州,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先后任苏州刺史。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佛教盛行于吴中,苏城寺院林立。鉴真和尚自黄泗浦东渡,赴日本传法,影响至今不绝。
铜权(秦)
八棱柱体,上小下大,中空。外壁铭文为秦始皇诏书和秦二世诏书,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证据。
左尚方弩机(东汉)
釉陶鸟形纽熏炉(西汉 苏州市新庄徐福墓出土)
子母口,弧腹,圈足。盖面装饰三角形镂孔。胎色灰白,胎质坚硬。盖面及下腹部可见少量薄釉。以鸟形纽为装饰的豆形熏炉是西汉时期南方地区墓葬中十分常见的随葬品。
茶黄釉陶盒(西汉)
金饼(西汉 苏州市娄葑天宝墩墓群出土)
苏州天宝墩27号汉墓出土。底面中间内凹,边缘微凸,表面隆起并留有浇注痕迹。表面有刻划符号和戳记。
四孔神兽镜(汉 苏州市真山四号墩出土)
铜质。圆形,半球形纽,连珠纹纽座,宽平缘。以四乳将主体纹饰分为四区,四乳之间饰以两青龙、两白虎、一麒麟、两蟾蜍、一流云等,主体纹饰内外各饰一周短斜线纹。
铜兽镇(西汉 苏州市娄葑新升大队出土)
铜尊(六朝 苏州市平门城墙墓群出土)
青瓷四系罐(六朝 苏州市四摆渡城墙出土)
青瓷双系坛(六朝 苏州市平门城墙墓群出土)
掌纹砖(三国 吴 苏州市黑松林墓地出土)
苏州得名:
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苏州自此得名。隋至唐代中期,苏州一直是江南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安史之乱”后,其政治地位虽被润州(今镇江)取代,但仍是太湖流域重要的经济中心。
青釉执壶(唐)
白釉短流壶(隋 何澄先生及其子女捐赠)
敛口,圆唇,腹圆如鼓,圈足外撇,一侧有一短流。器身施白釉,釉不及底。
金龙(唐 苏州市西山林屋洞遗址出土)
红陶鸟形纽熏炉(西汉 苏州市娄葑天宝墩墓群出土)
天宝墩23号汉墓出土。泥质红陶,陶质坚硬。子母口,下折腹,平底。盖纽上为立鸟,下为重轮。盖面饰一周三角形镂孔作出烟孔。
陶屋
青瓷五联罐(东汉 苏州市孙坚孙策墓出土)
此罐由主罐附加五个小罐组成。主罐溜肩,鼓腹,平底。小罐盘口,长颈,下部急收,与主罐相连。通体施釉,有剥釉。
方形金饰、蛙形金饰(三国 吴 苏州市虎丘路新村土墩墓出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釉陶屋(汉)
陶猪(汉)
器身整体呈椭圆形,腰圆膀肥,头部前伸,吻部前凸,吻粱隆起,两耳上翘,脊背鬃毛挺拔,四肢短粗,后尾上卷。此猪形象逼真,憨态可掬,体态丰满,健壮有力。
绿釉陶仓(东汉)
顶部呈伞状,圆筒身,平底。下附三熊形足。仓顶均匀分布20条放射状凸线纹,其间用线波表示叠压的瓦纹。器身饰三组凸弦纹。通体施绿釉。汉墓中随葬的陶器,一部分为实用器,另一部分为专为丧葬烧制的模型明器。陶仓即为模型明器,始见于战国、秦代墓葬,汉武帝前后开始盛行,与灶、井、炉等配套使用。
玉鱼(唐)
此鱼为唐仿战国之作。鱼嘴方阔,有腮,眼睛以细阴刻线琢出小圆眼及眼珠,以斜方格纹饰鱼鳞,以粗阴刻线雕出鱼尾和鱼鳍。两面工,腹部上下各有一孔。鱼形体态丰满合度,体现了唐代高超的仿古技法。
玉龟(唐)
白玉琢成,玉色白中微黄,并有棕黄色玉隔。其形为头向前上昂,唇鼻上翘,双目圆瞪,顶生独角后垂,背隆如鳖,双肩微耸,五爪四足内向抱胸,后尾左上翘于背。
陶牵马胡人俑(唐 苏州市横塘新兴大队唐墓出土)
人、马均为红陶合范制成。胡人高鼻深目,头戴幞头,身着翻领紧袖长衫,腰扎革带,角穿高腰皮靴,一手侧向伸出,一手置于胸前作牵马状。马站立于长方形踏板上,鞍鞯齐全,头部较小,丰胸肥臀,是典型的突厥马形象。
三彩兽面纹扁壶(唐 苏州市越城遗址出土 图8)
三彩鸳鸯扁壶(唐 苏州市娄葑新生三队出土 图7)
杯形口,截面呈橄榄形,厚唇,长颈内收,腹扁鼓,假圈足外撇,肩有二鸳鸯系。正、背两面腹部饰模印宝相花。白胎。施黄褐、绿、白三色釉彩,假圈足无釉,釉色明亮清澈,略有剥落。
褐釉陶盏(唐 苏州市平门城墙墓群出土)
龙首金钗(三国 吴 苏州市虎丘路新村土墩墓出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鸟首金钗(三国 吴 苏州市虎丘路新村土墩墓出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陶文官俑(唐 苏州市横塘新兴大队唐墓出土)
头戴进贤冠,展筩(tǒng)刻画清晰,分歧,深目高鼻,口微张,双手抱于胸前。身着红色裆铠,腰系带,内穿宽袖及地长衫,露足。此类俑是唐代高等级墓葬中常见的形象,通常称为文官俑,是唐代雕塑的代表作品。
陶捧盒男侍俑(汉 苏州市茶花大队汉墓出土)
陶俑女(唐 苏州市横塘新兴大队唐墓出土)
陶武士俑(唐 常乃铭先生捐赠)
巩县窑褐绿绞胎裴家花枕(唐)
两端微翘,略呈如意形,整个花枕除底部施绿釉外通体施黄釉。花枕的枕面中部镶嵌一组直径7cm的莲瓣纹团花,两侧各镶嵌一组4.25×3.8观看莲蕾纹团花。在三组团花纹饰的空间及枕的四壁还戳印无数细小圆圈,以示珠光绵连。枕面的外沿及枕壁的边沿各镶嵌二条褐色瓷泥条作为边缘装饰,枕心内空,在后部中间距上沿2.3cm处有一直径0.7cm的小孔,以防烧制时枕心内高温引起空气膨胀而爆裂。底部刻有“裴家花枕”铭文及双圈边缘轮廓线。
生肖俑(唐 苏州市越城遗址出土)
图23:影青釉花口碟(宋 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出土)
图24:青黄釉划花碗(宋 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出土)
图25:黑釉茶盏(宋 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出土)
图26:宜兴窑青釉钵(唐 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出土)
图27:青白釉盘(宋 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出土)
图28:越窑青黄釉水盂(唐 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出土)
青釉执壶(宋 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出土)
宜兴窑酱釉罐(唐 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出土)
碾槽、碾轮(唐 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出土)
褐釉鸡首壶(东晋 苏州市娄葑天宝墩墓群出土)
天宝墩晋墓出土,盘口,束颈,鼓腹,底内凹。肩部前置高冠鸡首,珠状目,圆形喙(huì),中空通腹。后部壶把与壶口相接,桥形双系。胎色灰白,除底露胎外,周身满施酱黑色釉。
青瓷蟾蜍(唐 何澄先生及其子女捐赠)
民风丕变:
秦汉时期,吴郡一带仍然延续了东周以来好勇尚武的社会风俗。到东晋、南朝时,北方士族大量迁入江东,加之佛教的广泛流行,吴地民风逐渐转向崇文尚礼。
青瓷十三足砚(隋)
陶乐舞俑(唐 苏州市横塘新兴大队唐墓出土)
红陶,合范制成。均头梳高鬃,身着及地长裙。坐俑着半臂,正在演奏琵琶等乐器。立俑着帔帛,双手合抱于胸,似在聆听美妙的音乐。
兰亭序拓本
铺首铜洗(西汉)
青瓷虎子(东晋)
铜壶(汉)
苏州平门城墙9号墓出土,整体呈椭圆蚕茧状。圆口,作虎头形,背置斜方格纹提梁,后贴一尾巴,腹部刻有双翼,四足匍匐于下。造型与南京迈皋桥西晋墓出土的同类器相同。
青瓷熏炉(六朝 苏州市平门城墙墓群出土)
陶灶(西晋)
铜熨斗(汉)
青石四面佛(明 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