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豪制檀香紫檀三异扇“群仙祝寿・八仙过海”(1996年)
陈鸿制拉烫檀香扇“群仙祝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馥馥其芳:
檀香扇由苏州扇衍变而来。民国初年,苏州“张多记”扇庄制作的绢面檀香折扇曾销往南阳各国。后经不断完善,技艺更臻成熟,以拉花的细巧玲珑和烫花的浑厚细微为特色,有折扇和宫扇两类。
邢伟中设计桃丝竹框檀香宫扇“读西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松年画漆骨团扇(清)
扇头款式
许麒绘鱼戏图 徐世泽刻书谱竹骨成扇(近代)
湘妃竹骨成扇(近代)
周峻仿石涛兰花图扇页(清)
如意头金压发(清)
头钗
双耳圈足炉(清)
精铜熔铸而成,皮色为枣皮红,色泽纯正统一。由炉体和炉座两部分组成。炉外底中央铸长方形变体篆书“宣德年制”四字阳文款。此炉形制规整,线条顺畅,古拙优美,小巧之中见大气。
大明宣德款三羊三足炉(明)
器呈深栗色。口微侈,平折沿,方唇,直颈,无耳,腹部以三只羊的身体围绕而成,羊首回望,四肢屈跪为炉足。炉底为方形阴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识。此炉器形稳重中见优雅,色泽古朴温润且有质感。因“羊”音同“阳”,故寓意“三阳开泰”,即希望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亦有喜迎新春之意。
景泰蓝提梁手炉(清)
琴鼓丝弦乐器小摆件(近代)
乐器小摆件包括三弦、琵琶、二胡、古琴、月琴、木鱼、笙、箫、锣、鼓、钹等共24件。材质多样,色彩缤纷,有紫翡、青田石、玛瑙、碧玉、芙蓉石、金星石等,制作精妙,小巧灵动。
丝竹雅乐:
苏州民族乐器伴随着明末昆曲的逐渐兴盛而发展,素以品类丰富、音色甜美、制作精良、格调典雅而驰名,代表乐器有二胡、阮、古筝、琵琶、箜篌、编钟等,被冠以“苏”字号的有“苏笛”“苏箫”“苏锣”“苏鼓”等。至清中叶,苏州成为江浙一带乐器的主要产地,以笛、箫、风笙、板鼓、堂鼓、胡琴、琵琶、弦子等为代表的乐器制造业非常昌盛,尤以笛和风笙称誉当时。
裴金宝制蕉叶式黑漆仿古琴(现代)
桃坞镌刻:
苏州年画,又称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中期而盛于清,以其渊流浩瀁(yǎng)、题材丰富、工艺精湛,传播至广著称。清雍正、乾隆年间主要集中在山塘街、北诗前、阊门内桃花坞一带,年产量达百万张以上,行销全国甚至海外。
早期桃花坞年画题材多以生活风景为主,风格雅致。清末海外市场停歇,上层消费市场萎缩,服务对象转向市民和农民,题材多追求吉祥嘉庆。
“虞山十八景”李慧画自制笺(清)
潘世恩八十祝寿图(清 胡骏声绘图、大阜潘氏制笺)
笺纸呈梅红色,略有褪色。左图右文布局,图案为细线勾描,外有方框,右上角有“赐灯簃(yí)图”四字,左下角树石空隙处有“东园摹”三字。右侧三行文字为胡骏声题记:“道光己酉上元,潘功甫舍人为尊公太傅祝八十寿,称觞于赐灯簃中,自制歌台柱联云:“最难在热闹欢场,见花草精神,庭阶结构,原来是太平好景,有笙歌院落,灯火楼台。”一时传颂称羡。虞山胡骏声因写此图并识”
据潘曾沂《小浮山人手订年谱》记载,应是请胡骏声绘制了一张在家中悬挂御赐宫灯为潘世恩祝寿的场景图,并有题咏之属。由“东园摹”可推测潘曾沂之子潘仪凤(号东园)按原图缩小摹绘。
南丰制笺(清)
南笼趣玩:
鸟笼从形式和风格上主分南、北两派。“北笼”的造型多为圆形,以京津、山东等地为代表;“南笼”则以方形为特征,如锈眼笼、黄腾笼、画眉笼、芙蓉笼等,笼以形如官印、无榫扎角、笼门暗锁为主要特点,其制作中心在苏州。
苏州制笼名家辈出,清代同光年间的“杜家笼”“黄腾笼”都曾一笼难求,民国时期亦有金三畏等制笼高手。
向凯麟制紫檀黄杨木鸟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五彩万相:
苏州泥塑历史悠久,与潮州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苏州泥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庙宇的神佛塑像,称苏帮泥塑;另一类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
苏帮泥塑:
苏州神佛泥塑作品以细腻、传神、雅致而著名。苏州东山紫金庵泥塑罗汉群,相传出自宋代雷潮夫妇之手,泥像比例适度,造型准确,每尊佛像容貌表情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刻工精细自然,形态栩栩如生,妙相毕现。
泥塑小品:
明嘉万年间,昆曲盛行,戏文泥塑亦风行于时。戏文泥塑皆小巧玲珑,大者五六寸,小至二三寸,以绫罗绸缎为服,或缀以刺绣,或饰以贴花。题材取自折子戏,两人为对,三人为台,一般以八出或十六出为一堂,供节庆陈列。
戏文泥塑:孙行者借扇
戏文泥塑:探亲家
戏文泥塑:祥梅诗
戏文泥塑:苏式牧羊
戏文泥塑:夺阿斗
戏文泥塑:邯郸梦
戏文泥塑(近代)
此组泥塑分别以传统戏曲剧目折子戏为原型塑成。苏州泥塑,久负盛名。绢泥人为苏州泥塑工艺中的一块瑰宝,同泥塑中的“塑真”极为相似。“塑真”俗称“捏相”,清康熙、乾隆年间盛极一时。绢泥人坯料所用之泥为虎丘特有的滋泥,掺入股胶,捶细捣韧,因而做时不易断,干后不致裂。明嘉万年间,昆曲开始盛行,于是戏文泥塑风行于时,绢衣戏文泥塑尤为精致,以绫罗绸缎为服,或缀以刺绣,或饰以贴花。一般以八出或十六出为一堂,放在盘中,作为婚丧嫁娶供奉之用。
少妇哺婴泥塑(清)
泥塑表现了一位年轻女子为婴儿哺乳后休憩的情景。少妇身穿大襟镶边天蓝色上衣,安详的神态中透出初为人母的喜悦和满足。怀中的婴儿天真可爱,吮饱了乳汁,欢快地翘起两只小脚。婴动妇静,对比鲜明,母子间的亲情爱意自然流露。少妇哺婴虽是小品,其艺术造诣炉火纯青,足以体现苏州泥塑的精妙。
戏文泥塑(近代)
戏文泥塑(近代)
词组泥人分别以传统戏曲剧目《长坂坡》《杨排风》《金雁桥》三出古装折子戏为原型塑成。人物头部用泥模制成,面部涂彩后开相,手为捏制而成,头饰有的为泥塑,有的则用纸、娟、线等物制成后粘贴,服饰均为纸、娟、线粘贴和编扎,并用色彩勾描图案制成,肢体分别用竹、木等物支撑组成一定造型。泥人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生动。
戏文泥塑:疯僧扫秦、十字坡
戏文泥塑:朱买臣休妻
戏文泥塑:十八扯
石寿千年:
苏州石雕历史悠久,明代以后因造园活动的兴盛,苏州园林石雕随之兴起。据载苏州香山陆祥参与了营建紫禁城的石作工程,后被授予工部左侍郎,世人称其为“石匠侍郎”。清中叶后苏州形成了独立的石作业,其后在木渎开采的金山花岗石料因质地优越,被全国众多著名工程所采用,金山石雕成为苏州传统石作工艺。
雕花石础(近代)
金砖落款:
金砖的铭文款识即“金砖档案”,记录了该砖的烧造年代、规格尺寸以及督(监)造官员、窑户信息可知用途与工程状况,侧面了解同时期国力与社会发展状况。金砖款识从上到下分别为年款、官款、窑款、印记款。
年款:即表明成造年代及砖的规格,处于铭款的最上端,其基本格式为“某年号成造某尺寸某砖”。
官款:金砖铭文上的官款排列在年款之后,主要是铭刻了负责烧造该批金砖的属地政府官员的姓名和官职。
窑款:窑款记录该砖烧造人的基本信息,主要有“某甲窑户(窑匠)某人”。“某甲”是古代设置的一种基层管理组织。明代前期窑款往往是官款的一部分,明后期窑款才成为独立的款识。
印记款:印记款有时嵌入窑款之中,有时载有窑户的姓氏或名字,都为窑户的标志,甚至还出现了图案标志。“进京”“上用”等印记款识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金砖正是为朝廷烧造的。
紫砂蟋蟀罐(明)
紫砂胎,胎质细腻。整体呈圆筒形,腹微鼓,平底。罐腹浮雕随风摇曳的荷叶枝叶、生动逼真的鸳鸯及纤细的水波纹。图案通景一气呵成,寓意为“一路清廉”。此罐造型敦厚,形制规整,构图严谨,画笔娴熟,虽无款识,但制作精良,为蟋蟀罐中之珍品。
狮子戏绣球蟋蟀罐(明)
袁中平制蟋蟀罐“天地云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玉土精盆:
南宋时,江南养蟋蟀已很盛行。元明清更甚,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皆热衷于此。明宣宗朱瞻基嗜斗蟋蟀,被后世称为“蟋蟀天子”。蟋蟀罐有南北之分,区别在于南罐腔壁薄而北罐腔壁厚,是南暖北寒的气候所决定的。
南罐以苏州陆慕所制为代表,以造型美观、质地细腻、色泽和谐、线条圆润、透气性能优良而闻名。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罐艺人运用窑前窑后相结合的方法制罐,装饰更丰富,制作更细巧。
李娥英双面绣“金鱼”台屏(二十世纪)
李娥英双面绣《牡丹》台屏(现代)
金静芬绣枯木竹石图(二十世纪)
原苏州刺绣研究所《平金范本》(二十世纪)
缂丝苏州:
缂丝,是以生丝为经线,各种彩色熟丝线为纬线,通过“通经断纬”的方法制造的精美丝织物,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宋代是中国缂丝技艺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以前所见缂丝多为日常实用品;时至南宋,缂丝开始转向纯欣赏用途的仿名人书画,生产中心也移至江南。这一时期涌现出诸多缂丝名家,如松江朱克柔、苏州沈子蕃、常州吴煦等。明清两代的缂丝织造中心都在苏州,此时缂丝用途已非常广泛,不但用于帝王贵族的服饰,也用于书画装裱与缂丝名画。
缂丝花蝶、螭龙团花(清)
花蝶团花由缂丝工艺织成,灰蓝色地上缂丝纹饰,四只蝴蝶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