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

2024-01-13 322 0

在人类文明的时间轴中,从玉器到玉文化再到玉文明,玉,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近万年的历程,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质。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玉器重要遗址分布

上三个是石片(旧石器,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遗址出土)、下五个是石钻(旧石器,江苏省东海县大贤庄遗址出土)

玦(小南山文化,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遗址1号墓出土,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玦、璜(骆驼墩文化,江苏省溧阳市秦堂山遗址144号、105号墓出土)

玦(北阴阳营文化,江苏省南京市北阴阳营出土)

玉串饰(马家浜文化,江苏张家港东山村101号墓出土)

玉琮

玉锥形器(良渚文化晚期,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北区墓地18号墓出土)

装柄钺陶模型(崧泽文化,江苏省海安市青墩遗址出土)

自上而下:玉冠形饰(凌家滩文化,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15号墓出土)、玦(凌家滩文化,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22号墓出土)、玉臂环(凌家滩文化,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6号墓出土)、玉龟、玉签(凌家滩文化,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23号墓出土)

玉人(凌家滩文化,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29号墓出土)

玉人双腕戴满臂环,双手虔诚举于胸前,呈蹲踞姿态。同时发现的三件玉人,背面均钻有缝缀用的隧孔,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或许是举行仪式的重要法器。

玉龙(红山文化,故宫博物院藏)

C形玉龙是目前发现玉器中龙的最早形态之一,也最符合人们心中龙的形象,但对其造型来源却有多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其祖型与猪首有关,也有认为,此龙的祖型为马首。

活环链玉神人饰(商晚期(殷墟时期)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玉龙(齐家文化玉琮,春秋晚期改制,江西省南昌市郭敦山海昏候墓出土,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绞丝龙珩(战国中期,河南省洛阳市唐宫路小学5560号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龙首珩(战国晚期,上海博物馆藏)

龙首珩环双身玉带钩(战国晚期,广东省广州市象山南越王墓出土,南越王博物馆藏)

兽面玉铺首(战国晚期,广东省广州市象山南越王墓出土,南越王博物馆藏)

左侧:鎏金镶玉铜带钩(战国中期,河南省洛阳市木材公司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中间:双身龙形玉带钩(战国晚期,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

右侧:玉带钩(战国晚期,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1号墓出土,巢湖市博物馆藏)

神兽纹环(战国晚期,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1号墓出土,巢湖市博物馆藏)

白玉环体为一圈旋转的云气,两面布满纹样,各类神兽排布其间,或半隐于云气中,或呈奔走、噬咬状,兽与兽、兽与溢出的云气相互关联,呈现出刚柔并济、激烈动感的美。而在不足3厘米宽的环体上以浅浮雕工艺表现柔美的运气与道劲的神兽,则展示出玉工高超的琢玉技艺以及对光影恰到好处的利用、把控。楚人的细腻、洒脱和浪漫,都在这件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镶绿松石错金坠玉环铜镜(战国中期,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出土)

镜体采用分体复合工艺,镜背镂雕蟠螭纹饰,镶嵌细密的银丝与鎏银的凸泡,镜背与镜面间空隙镶嵌绿松石,大部分已脱落。铜镜边缘有三个铜环,其中一个铜环缀连着两个椭圆形谷纹玉饰,为削刀环的改用。

玉卮(战国晚期,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1号墓出土,巢湖市博物馆藏)

卮体由一整块原料琢制,器形仿漆卮,上中下设计有“釦”“中环”及下部的三足。由于玉料不规则,玉匠在保证正面展翅凤鸟为设计核心对称轴的同时,依次在凤翅与凤尾间排布勾连云纹,加之正面横向的螭虎、背面的虎鋬,这些设计体现了匠人随料施艺的匠心。底部同样模仿漆器卷云涡纹一周。从同时期高等级同类器物的结构和功能来看,玉卮基本会配有盖,因此本件卮盖可能在使用过程中遗失。纵观传世品和出土品,本玉卮设计至美,工艺至精,从考古、艺术价值来说,也堪称无价之宝。

螭虎出廓壁(东汉,河北省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壁面通过六面琢刻凸出刚劲的六棱蒲纹,外缘和孔缘各有弦纹一周;壁上端出廓,繁复透雕出轴对称的二只螭虎,虎身盘转舞爪,躯体穿走于云气间。纹样既庄严缜密,又灵动活泼。

S形玉龙饰(战国晚期-西汉早期,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

玉卮(战国晚期-西汉早期,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

跽(jì)坐玉人(西汉中期,河北省满城县陵山1号墓(中山王刘胜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院藏)

底部刻铭: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

玉樽(东汉,湖南省安乡县刘弘墓出土,湖南博物院藏)

规整的玉樽上琢制了精彩的纹饰,按漆器的结构,上层纹饰主体分为三组:云海中翻腾的两只螭虎、两只头背对峙的长喙独角龙、西王母与手持灵芝草的仙人;下层纹饰也分为三组:羽人持仙芝戏螭虎、含利兽与螭虎争抢云中生长的仙芝、张牙舞爪的熊正与独角龙在云中嬉戏。它们或引颈昂首,或怒目对峙,或翻转起伏,变化多端。这些繁密的纹样以流云为衬托,精巧灵动,气势恢宏。

琉璃编磬 复制品(西汉早期,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江都王墓园1号墓出土)

编磬由编磬架、琉璃编磬两部分组成。共计20枚,表面均光素无纹饰。琉璃编磬有贝壳状断口,未风化处呈半透明状,淡黄略偏青色。琉璃器与同时期的玉器呈现的色泽高度一致,这组编磬是琉璃模仿玉料的例证。中国人认为,世间最美好的声响,莫过于用料美质坚的玉制成乐器奏出的音乐。在秦汉时期的完备礼制中,编磬与编钟是整个乐队组合里最核心的两组乐器。若说铜编钟给听众们带来的是“金声”,那么琉璃编磬带来的便是“玉振”。

展览鸣谢表,展厅展品由几十家博物馆(院)提供借展。

相关文章

丽江记,古城的篝火晚会
丽江记,束河古镇(下)
丽江记,束河古镇(上)
体验记,宜必思丽江七星街店
丽江记,古城夜色
回丽江,吉祥航空HO1071公务舱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