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博物院也成为了日常热门打卡地,继2023年春节期间在国家博物院被挤到崩溃后,这次南京博物院也没让自己失望,哈哈~
镇院之宝展厅
1982年2月,金兽在一处窖藏出土,与其共出的文物还有一件青铜圆壶和数量众多的金饼和金版。该窖藏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故称南窑庄窖藏。南窑庄位于盱眙县东南22.5公里,当地马湖大队公路生产队在南窑庄东南清理排水沟中淤泥时,由社员万以全于沟底发现的。
南窑庄窖藏共发现文物38件,除金兽外包括错金银重络铜壶、金饼、马蹄金和金版。铜壶内共10块金饼,其中1件为半块,总重2848.8克;15块马蹄金,总重达4814.6克;11块金版为楚国钱币“郢爯”,总重3242.4克。加上金兽,黄金总重量超过20000克。
金兽,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厘米,最晚可追溯至西汉。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颈部有项圈三道,上有环纽。空腹厚壁,浇铸成形,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腹内部刻有“黄六”二字。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我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称为“镇护之宝”。
金兽侧面
郢爯(战国),江苏盱眙县南窑庄出土。郢爯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称量黄金货币。郢,战国时期楚国都城所在,表示发行地。爯,传统释为“爰”,是称量之意。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切割成小块,用天平称量后支付,故边缘有切割痕迹。含金量在90%至99%之间。至迟于北宋时起,陆续有郢爯出土,后世也称“印子金”。郢爯是研究楚国的铸币政策、货币制度的重要资料。
马蹄金(西汉),江苏盱眙县南窑庄出土。中心孔洞,底部凹进,仿天马之足所铸,状如马蹄,俗称“马蹄金”。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依祥瑞之意规范马蹄金的铸造,主要被帝王用来赏赐那些效忠于皇室、有军功的大臣。
金饼(西汉),江苏盱眙县南窑庄出土。金饼通常指中国古代的饼形黄金熔炼物,常见有圆形实心和圆形或椭圆形中空两种,是中国早期黄金货币的代表,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不愧是镇院之宝,一帮人围着它咔咔拍照~
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
规划中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拟综合中国近代地磁学、地质学、气候学、生物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成果,以“促进科学及文化之进步”为目标,建设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三馆。宏伟蓝图下筹备处兼收并蓄,于筹建之初汇聚了一批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的珍贵文物,有时北平古物陈列所、北平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研究院等所藏国有文物,有“绘园”“颂斋”“善斋”等名家私藏,藏品初具规模。
景德镇官窑青花万寿纹瓷尊(清康熙,清宫旧藏)
瓷尊是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庆祝康熙帝六十寿辰的贺礼,寓意万寿无疆。瓷尊胎厚体硕,寿字疏密有致,烧造工艺精湛,是康熙朝青花瓷中的名品。
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盘(明,时北平古物陈列所)
盘折沿平坦,浅腹,大圈足。内底饰珐琅龙纹,作双龙戏珠状,寓意“祈求吉祥、平安长寿”。盘古朴庄重、色泽鲜艳,掐丝工艺精湛,富有庄重古朴的韵味。
铜胎掐丝珐琅海棠式盆天竹衬菊花盆景(清,时北平古物陈列所)
工艺盆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用料珍贵,造型别致、寓意吉祥,是清宫重要的陈设品。工艺盆景包括写景式盆景和谐音式盆景两类,其中,谐音式盆景用花材、花器名称的谐音表现吉祥寓意。这是一件谐音式盆景,用山石衬菊花寓意“寿比南山”,用天竹花配菊花寓意“天祝福寿”,海棠式盆景寓意“福寿满堂”,谐音借意,表达了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划纹陶罐(新石器时代昂昂溪文化,1930年出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昂昂溪遗址)
此件陶罐为昂昂溪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器物,黑衣布胎、壁薄质白,腹用金黄、棕红绘弦纹,间绞丝纹,所绘原料为生漆。
三足黑陶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1936年出土于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
泥质黑陶,大口、直腹、圆底、鬼脸式足,腹饰凸弦纹,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三彩陶俑
大鹏图(近代,1941年采集自时西康省丹巴县)
过街经(近代,1941年采集自时西康省丹巴县)
算命图(近代,1941年采集自时西康省丹巴县)
佛像插座(东汉,1942年出土于四川彭山汉墓166号墓)
插座上段半圆筒模制人像为“一佛二胁侍”造型,下端半圆座模印“龙虎争璧”造型,其上佛像应为我国可见最早的佛像。
坤舆万国全图(明万历,时北平历史博物馆)
《坤舆万国全图》是中文版世界地图,明万历三十年(1602)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刻本已失传,现仅存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彩色摹绘本。图面由主图、附图、说明文字组成。主图是椭圆形世界地图,涵盖五大洲、四大洋以及赤道、昼长线、昼短线、极圈、南北极等地理信息,9艘船只和鲸、海狮、犀牛等23头动物散步其中;附图在主图四周,包括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食图等8幅天文地理图;说明文字是对地名、主图、附图的解释和利玛窦本人及他人所作的序文题跋。《坤舆万国全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是中西方地理观念碰撞交融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茶叶末釉绶带耳葫芦瓶(清乾隆)
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是世界上最早的结晶釉,偏黄底釉中散布褐色斑点;绶带耳,连接葫芦瓶上下圆腹,因形似飘拂的绶带而得名,又因一端为如意头,名为意耳;葫芦瓶圈足内印“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印章款。
灰青釉瓷罐
亭台人物纹端砚(明)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石质致密坚实、温润如玉而闻名。这件端砚色墨微紫,除磨墨处外,正面及四周刻亭台、树木、人物纹等,背部内凹,刻晋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会场用钟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时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举行,时间定格在9时,“三九良辰”,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长长久久和平的心愿。这一刻将被永远铭记。会场所用桌椅、笔墨、旗帜、挂钟等珍贵见证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胜利之笔(现代)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代表美国签字。这支派克金笔即为尼米兹签字用笔,是旅美华侨胡筠庄所赠,仪式后,尼米兹将笔还赠胡筠庄,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笔杆一侧刻尼米兹名“ADMIRAL CHESTER W NIMITZ”,一侧刻“VICTORY PEN”,中文意为“胜利之笔”。“胜利之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珍贵见证物。
尼泊尔象牙塔(近现代)
牙角勾形器(新石器时代,1960年出土于江苏邳县刘林遗址)
这种牙角勾形器是一种复合工具,勾行器的柄用鹿角制成,刻斜方格纹,一端两侧镂孔,插獐的獠牙(一面为刃,一面磨平),出土于墓主指骨处。使用者可能一手执骨柄,一手执禾茎或其他植物的根茎,用于勾割。
男舞俑(南唐,1950年出土于江苏江宁南唐二陵)
男舞俑塑造了南唐时期供奉内廷的伶人跳“胡腾舞”的某个瞬间,既写实又写意。舞者深目高鼻,胡须满腮,头戴幞巾,身着窄袖束腰长袍,袒胸露腹,足蹬乌皮靴,从面庞、装扮、舞姿等判断,应为胡人扮相。舞者婀娜优美的体态,体现了中国古代舞蹈讲求圆、曲、美的美学追求。
人首鱼身俑(南唐,1950年出土于江苏江宁南唐二陵)
1950年10月至1951年1月,南京博物院在南京附近江宁县祖堂山发掘了五代南唐两座帝王陵墓——烈祖李昪与皇后宋氏合葬墓钦陵、中主李璟与皇后钟氏合葬墓顺陵。陵墓及其出土物是南唐时期江南地区建筑、彩画、雕塑艺术和制瓷、制玉工艺最高成就的代表。南唐二陵出土的镇墓俑有人首蛇身俑、人首龙身俑和人首鱼身俑三类。这件人首鱼身俑出土于钦陵,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山海经》中半人半鱼带双翼的“海神”形象,人首昂立挺颈,头戴道冠状帽子,鱼身被圆形鳞片,背鳍突出,酷似鲫鱼,肩部突起的脊棱似鸟类羽翼的基部。
三足镂空铜器(东汉)
铜鹿(战国,1965年出土于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
铜鹿伏卧状,头颈直立,竖耳瞪目,犄角槎枒,颈、耳、臀、脊等处嵌绿松石,比例匀称,形象生动。
玉琮(新石器时代,1973年出土于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
玉琮青绿色,有部分褐斑,通体磨光。整体呈长方柱体,上大下小,外方内圆,中对钻圆孔。琮体四面以竖槽分为两凸块,以横槽分为六节。每节以边角为中线,上方两条平行凸起的横棱表示羽冠,中部两个圆圈表示眼睛,下方边角上凸横档表示鼻翼,整体象征简化人面纹。
几何印纹硬陶瓿(西周,1975年出土于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
扁鼓腹假圈足,腹部拍印席纹,肩颈部印弦纹数周。特别的是,瓿内装满鸡蛋,相互粘连,已石化,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
新四军第六师挺进支队司令部布告(现代)
“人民解放军坚决保护文化公用事业”传单,苏皖边区政府关于颁行《苏皖边区兴修水利暂行办法》的训令。
江苏省人民政府印(现代)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洪武,1957年出土于江苏江宁东善桥响龙山)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造型优美,纹饰精致,胎质坚硬,釉质滋润,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饰象征高洁,是现代唯一一件完整的明洪武官窑釉里红带盖梅瓶。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瓷器品种,也是明代洪武朝瓷器的代表品种,为皇家御用瓷。这件梅瓶出土于明初驸马都尉宋琥和夫人安成公主的墓中,是明洪武以红为贵礼制的印证。
青铜犀牛灯(西汉)
汉文明是江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造型的青铜灯是其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错银铜牛灯、鎏金鹿灯、雁足灯等是南京博物院汉代灯具收藏中的精品。为丰富藏品类别征集的这件西汉青铜犀牛灯设计精巧,牛背部上翻为灯盘,灯盘尾部有流口,灯油可倾入腹腔内,牛尾作环纽,起固定作用。
“贵妃醉酒”手捏戏文(现代)
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南京博物院在征集非遗成果的同时,重视过程保护、研究和展示。这套“贵妃醉酒”手捏戏文呈现了非遗大师喻湘涟、王南仙丰富而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包括塑坯、上粉、着色、开相等十几道工序。
硬陶瓿(周,1986年出土于常州市武进淹城遗址)
印纹硬陶,敞口,束颈,圆鼓腹,饼状底略内凹。颈部数道弦纹,腹部拍印有折线纹、叶脉纹等纹饰。
铜量(西汉,1982年出土于江苏铜山龟山汉墓)
铜量为圆筒形,直口,平底,素面,腹部微收,腹外壁一侧阴刻篆书铭文,字迹浅细。
猪形灰陶罐(新石器时代,1989年出土于新沂花厅遗址)
罐身为猪形,猪嘴微上翘,鼻孔、眼睛等清晰可见。猪尾为双叉形,背部直口微侈,下设四足,形象生动逼真。
陶杯(新石器时代,1998年出土于常州金坛三星村遗址)
泥质红陶,敞口,束颈,鼓腹,喇叭状高圈足,圈足上饰有五组镂空纹饰。
立兵俑(西汉,2002年出土于江苏泗阳大青墩汉墓)
圆木雕成,头顶有横纹,面部较清晰,鼻、口、双耳刻画细致,右手垂于身侧,左手握拳持物,双腿直立。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战国,2005年出土于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墓)
泥质灰白陶,八条蛇盘成圆圈状,蛇口衔蛇尾,成玲珑球形,蛇头和蛇身绘蓝色琉璃釉。出土于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墓,其特有的造型、红白蓝三色制陶工艺、点状琉璃施釉技法,对研究古代釉陶工艺、琉璃技艺和越国贵族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狩猎纹陶罐(新石器时代,2015年出土于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泥质黑皮陶,罐肩腹部刻画一副狩猎图。一面刻已被狩获的长着长獠牙的野猪被绑在一根长木之上,一面刻奔跑中的小鹿。鹿与野猪是蒋庄先民最主要的两种肉食来源,这件陶罐上的刻画纹饰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狩猎场景。
傅抱石“其命唯新”朱文寿山石方印(现代,2007年傅抱石家属捐赠)
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