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人类的管理活动及管理的必要性

2024-07-15 378 0

管理是在特定情境下协调资源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管理者需要理解所处情境的特征,根据情境采取恰当的协调活动。

亨利 · 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我们在同样的条件下,几乎从不两次使用同一原则,因为应当注意到各种可变的条件,同样也应该注意到人的不同和许多其他可变的因素。同时,协调活动需要清楚认识各种互补和矛盾。如探索性活动,注重未来,强调突破性创新。而利用性活动注重当下,强调渐进式创新,这两种活动既互补又相互矛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必须做出选择与平衡。

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中存在“过度、不及和适度”,过度和不及都可能太多或太少,这两种情形都不好,“适度”是最好的,并把它定义为“德性”,即“德性是一种适度”。

彼得 · 德鲁克: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激烈的影响。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管理学确实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发展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空前巨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社会的任何伟大进步都包含着管理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

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但是, 管理实践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八干年以前。生活在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闪米特人,早在公元前 5000 年就开始了最原始的记录活动。这也是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

在公元前17 世纪的中国商代,国王已经统辖、指挥几十万军队作战,管理上百万分工不同的奴隶进行生产劳动。朝廷中的管理机构已相当复杂,设有百官辅佐国王进行统治,百官大体分为政务官、宗教官、事务官三类。到了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中央设有“三公”“六卿”“五官”。“三公”即大师、太傅、太保,是国家的总管。“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分管朝廷中的政务、宗族谱系、起草文书、编写史书、策命大夫、祭祀、卜筮等。“五官”即司徒(司土)、司马、司空(司工)、司士、司寇,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周朝还制定了许多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提出“明德慎罚” 的管理思想。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罗马等)都早在几千年前就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并且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组织,完成了许多今天来看仍是十分巨大的建筑工程。

现存的世界十大奇迹建筑:

中国长城、中国兵马俑、埃及古萨金字塔群、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雕像、印度泰姬陵、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角斗场、意大利比萨斜塔、秘鲁印加遗址马丘比丘、英国巴斯城罗马古浴场。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自古至今,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目的性:

在自然界,蜜蜂和白蚁虽然也能营造非常精巧复杂的巢穴,但都只是一种自发的、本能的活动,绝不会有意识地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施工。人类却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理想,他们不仅为自己的预期目的和理想去奋斗,并且还往往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共同的努力。甚至可以说,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渐进进步的。

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体,从远古开始,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形成部落。后来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为许多集团、民族和国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组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之间进行着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同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尽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各个集团、阶级、民族、国家之间经常充满着矛盾、冲突和斗争,但始终没有改变人类必须相互依存的特点,并且使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各种社会组织日益严密和完善。

知识性:

人类活动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能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科学技术越发达,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越专门化,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人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看,尽管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干差万别,但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认识世界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因而,就有可能使人们逐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客观规律,包括处理人和自然及人和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规律。随着人类知识的逐步积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使人类社会的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方法也日趋完善,人们终于有能力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发展、建立起各种强大的社会组织。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回答了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实践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在过去几千年中管理始终只是一种零散的经验和某种闪光的思想。只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工商企业的大量发展,管理才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和普遍的重视。

全球性的管理发展热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各国在寻找恢复本国经济途径的过程中,发现了美国制造业在战争期间的惊人绩效,所以纷纷开始向美国企业学习。在十多年时间内,这股管理热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和日本,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全国掀起了加强管理的热潮,全国和各省市都纷纷成立了企业管理协会,全国共有120多所正规大学先后设置了管理专业,许多省市政府部门都组建了专门培训经济管理干部的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或培训中心。

1987年9月,南京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工商管理硕士(MBA)班。1990年10月,全国9所院校开始试点培养MBA。

中国管理热潮的到来,不只是由于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推动,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人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管理的必要性:

    • 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
    • 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
    • 协调各种关系
    • 将局部目标引向整体目标
    • 管理质量的提高是工作、服务、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

    宏观管理失控,微观管理又缺乏约束机制,实践一再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如何把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分工的各种人员合理地组织起来,协调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协调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协调他们与各种资源的关系,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都要靠有效地管理。

    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把每个成员千差万别的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的整体目标,把无数分力组成一个方向一致的合力,也要靠管理。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者(manager)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管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管理: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

    • 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是组织目标的实现。
    • 管理的必要条件是特定的时空
    • 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
    •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一)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

    任何组织的目标,都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效率”,就是要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二是“效果”,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实践中效率和效果,有时可能是矛盾的。管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协调,使两者统一起来,在统一过程中,绝不应该使客户的需求受到损害。

    (二)特定的时空是管理的必要条件

    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进行的,并且对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有特定的时空要求。任何管理,如果没有时空要求,就没有任何意义。

    (三)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

    组织目标必须分解为许多具体工作,通过相关人员的实际行为去实现。所以,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的行为。要协调好人的行为,首先,管理者必须加强自我管理,约束自己的行为。管理者务必使自己的管理行为,做到公平,公正,专业,才能有效地协调他人的行为。其次,管理者要用一系列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使他人的行为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共同奋斗。

    (四)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通过管理的各项职能来实现的,决策是协调的前提,组织是协调的手段,领导是协调的责任人,控制是协调的保证,创新是协调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关文章

    《闲话中国人》看不懂的中国人
    《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舆论是怎样的世界
    《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
    《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第二、三层次逻辑推演
    《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舆论的三个共识
    《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弱传播:舆论世界的法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