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记,莫高窟

2024-12-26 384 0

因现在是敦煌旅游的淡季,所以不用担心抢不到莫高窟的门票,昨晚深夜才下的订单,淡季票价140元/人(成人)。网购的订单需要在售票处换取纸质门票入园,一定要携带身份证原件,学生票的需要携带学生证或学信网证明。

在莫高窟数字中心2号影院,先进行两场的数字观影后,再换乘景区班车去莫高窟。

13点09分,观影完莫高窟数字影片,开始换乘景区班车,前往十七公里外的莫高窟。

13点28分,抵达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平面图。

冰封的大泉河和还未开放的莫高窟石窟群。

参观莫高窟,需要先在参观区外等待,每三十人一个小组,由一名导游带领讲解。

参观莫高窟第16,17窟,淡季的门票可以参观十个随机窟,石窟内不允许使用手机拍照录像,手机的闪光灯会导致石窟内的壁画发生反应,从而会产生色变;就连莫高窟在修缮石窟时,也是采取避光的方式进行。

莫高窟第365窟外的壁画

由郭沫若题写的“莫高窟”牌坊

密密麻麻的洞窟,就连在这里工作数十年的工作人员,也未能全部参观过。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莫高窟。

站在屋外,依稀能拍到一些石窟内的佛像与壁画~

好肥的猫咪~

若隐若现的壁画

石窟窗户外的装饰画

莫高窟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 九层楼,供奉着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大佛记载的修建年代为唐代,所以造像非常丰盈圆润,具备典型的唐代风格。

“三危揽胜”大牌坊

“石室宝藏”大牌坊

1987年12月11日,莫高窟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列入世界遗产清单。

禅定佛石雕像(北朝,386-581年,敦煌研究院征集)

这尊禅定佛石像背光、手、臂残损,右侧背光的火焰纹清晰可见。佛坐于佛座上,着袒右式袈裟,彩绘斑驳,作禅定印,静穆端严。佛像高肉髻,长耳垂肩,额头圆形凹陷应是脱落的白毫,眼部刻画传神,口、鼻虽残破但含笑的嘴角,恬淡的神情依然可见。

高僧像(13-14世纪,敦煌研究院征集)

祖师双腿盘起作跏趺坐,右手触地印,左手禅定印,完全是佛的姿势和穿衣法。法衣是有花纹图案的织锦,昂贵的衣料表示他在宗教及社会上的地位崇高。他脸庞浑圆,双目圆睁,嘴含微笑,都显示了汉化甚深的西藏本土艺术风格。

供养菩萨像(唐代,618-907年,敦煌莫高窟千像塔出土)

双手抱膝跪姿菩萨影塑像(北魏,386-534年,敦煌莫高窟千像塔出土)

这身胡跪姿供养菩萨像,头梳高髻戴束发冠,长发覆肩,身着通肩袈裟,面目清秀,神态洒脱。以线描勾勒眉目、线刻头发和衣纹。造型简练,色彩厚重而明快。与同时期莫高窟第260窟中心柱上影塑供养菩萨像相同。

双手捧花胡跪菩萨影塑像(北魏,386-534年,敦煌莫高窟千像塔出土)

这身曲膝跪姿影塑菩萨像,梳高髻,左手上举,右手持莲蕾,结构匀称,塑造手法简洁明快。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唐代,618-907年,2009年新加坡袁旔女士捐赠)

印度大乘佛教密教经典。经文讲:佛应善住天子之请,宣说此“佛顶尊胜陀罗尼”。凡受持此咒者,能消灭一切罪障、种种苦患、脱离轮回、生清净处、永葆长寿。“佛顶尊胜”,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的五佛顶之一,释迦院的五佛顶中以释迦牟尼佛顶显现的轮王形佛顶尊最为特殊,因此密教以佛顶尊作为本尊,修持息灾除病之法,称之为尊胜法。

唐代观音石雕立像(唐代,618-907年,敦煌莫高窟第224窟)

菩萨面庞丰满,眉棱上挑,神态宁静。宝缯由耳后下垂于肩,佩圆形耳饰,曲肘上举搭于右肩,左手提净瓶,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胸前雕有璎珞胸饰,横过腹、膝绕双臂下垂的披帛,自然流畅的U形衣褶,使石像的服饰富有织物柔软的质感。局部敷彩脱落。

倚坐佛木雕像(唐代,618-907年,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木雕像大多数为唐宋时期,尤以盛唐为最多,木雕像一般比同时期的泥塑像略小,但与同一时期洞窟内的木胎泥塑彩塑艺术风格统一。佛像的庄严慈悲,盛唐时期“人物丰浓、肌胜于骨”的时代风格在这尊木雕佛像上有所体现。整体造型比例协调,肌理、衣纹采用阴、阳结合的方式,手法写实,细致入微,雕绘结合,生动华丽。

唐代天王石雕立像(唐代,618-907年,敦煌莫高窟第224窟)

天王束发向后,上系宝珠,双眼圆睁,气势威猛。左手下垂、右手托举宝塔。身披战袍,肩有掩膊,胸甲上有圆形护心镜;下着短裙,下沿露出群褶。双胫缚吊腿,足蹬尖头靴,直立于有斜刻凹形深纹的山石上。

《大慈如来告疏》(北魏兴安三年(454年),1944年敦煌莫高窟土地庙残塑像中出土)

北魏兴安三年(公元454年)写本,白麻纸。首尾俱全,无界栏,总18行,每行10至18字不等。首题:“大慈如来十月廿四日告疏”,末尾题记:“兴安三年五月十日谭胜写/传教人愿生生之处长直弥勒。”此卷为敦煌文献中唯一一份告疏,反映了北魏时期弥勒信仰在民间的传播,丰富了我们对当时佛教流行于中国社会的理解。

腊八燃灯名数单(五代,907-960年,吴曼公捐赠)

释迦牟尼成道日佛经有二月初八、二月十六、三月初八、三月十五等不同说法,中国则流行腊月初八说。《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是道真和尚在951年腊八的前一天安排“遍窟燃灯”的布告。他将崖面分为11个区域,安排人员分头负责燃灯,一般洞窟燃一盏,大窟和特殊洞窟燃多盏,总数700盏以上,可以想见是夜的莫高窟是“圣灯时照,一川星悬”,场面壮观。

花卉纹刺绣(元代,1271-1368年,1989年敦煌莫高窟北区第121窟出土)

目前可知分为三层,最外层是由三角形的不同织物拼成的百衲区,很有可能是一个小型伞盖的边饰,第二层是以橙色为地的缘,是用同一件绣片经裁剪之后拼成的一条装饰带,其中有花卉和飞鸟的翅膀。三个层次用的刺绣针法基本都以平绣为主,但有时采用钉针等不同针法,是元代刺绣非常典型的例子。织物最中间是深蓝地上钉金绣成的柿蒂窼花卉纹,内置一朵完整的莲花。柿蒂窼外四角分别绣有四季花卉,分别为杏花、莲花、菊花和梅花。这种花卉应该是宋代“一年景”题材的延续。

盘长百衲香囊(元代,1271-1368年,1989年敦煌莫高窟北区第163窟出土)

两个香囊形制相同,下部收紧,上宽下窄。主体部分是由三片不同的丝织物缝合而成,包括蓝色和土黄色的妆金纱、土黄色妆金罗、本色绢和黄色墨绘绢。香囊上下各缝缀有一组绳结。

《昭明文选 运命论》(隋代,581-618年,敦煌任子宜旧藏)

《文选》辑录古人篇章颇多,粱以前诗文多有赖以保存者,故历代文人十分重视,视为必修之书。自唐李善、五臣作注后,注本流传,直至宋淳熙年间才据李善本刻印。但由唐至宋的数百年间,《文选》抄本辗转过录,多易人手,文注混淆,讹误颇多。此件残卷与伯希和编号P.2645残卷可缀合成一长篇,能订正《文选》之讹误。

六字真言碣拓片(复制)(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敦煌莫高窟第61窟)

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五月十五日僧守朗立。碑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四臂观音像;二、六种文字的六字真言;三、与此功德活动有关的人员提名。碑身的上额自右而左阴刻“莫高窟”三字,碑身中央刻四臂观音像,观音像上方刻有二层不同文字,每层各六字,其中上层为梵文、下层为藏文;观音像之左方自上而下刻有二种文字,内为西下文,外为汉文;观音像右方内八思巴文、外蒙文。此六种语言中,汉文字为“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其余五种文字也皆与汉文同义,即六字真言。汉文六字真言的外侧刻有功德主速来蛮西宁王及妃子屈术、太子等提名。另一侧,蒙文六字真言右方有立碑纪年、立碑僧守朗等人题名。观音像下部刻有沙洲路及河渠司提领、大使、百户、僧人、长老等题名。此外,碑身最外缘两侧,左右分别刻有二比丘尼名及石匠名。此碑共刻有82人名字,均译成汉字写成,其中有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人。

唐代古藏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代,618-907年,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

此经署名校对人是吐蕃第三位法王赤祖德赞的王妃贝吉昂楚。在藏传佛教僧尼中,凡法名首尾带有“贝”字样,表明他们崇奉密宗、显密双修。所以,仅从名称就可以看出贝吉昂楚王妃是一位尊奉密法的虔诚佛教徒。在甘肃省藏文文献调查中发现的唯一一件署名贝吉昂楚的《般若心经》,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

古藏文《大乘无量寿经》(唐代,618-907年,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

佛经写本,首尾完整。此经主旨宣扬只要抄写、诵读此经,现世长命百岁,死后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过去的恶业自然消除,现在的灾难不再遭受,四大天王时时护佑等。吐蕃占领敦煌期间(781-847年)将此经从汉文翻译成藏文,广为流传,信奉抄写者甚众。在已知的敦煌文献中存该经古藏文译本近二千件,藏于英、法、俄、日本及中国。古藏文译法与藏文《大藏经》所收本一致,内容略有不同,藏译时间与汉译相近。经尾有抄经人及校正人署名。

甬道顶部砖石塔(3D仿制)(莫高窟第340窟,五代,公元907-960年)

壁画中用轴侧透视技法表现了方塔的两个面,为制作模型提供了直观图形。壁画中的塔在台基下是覆莲,台基每面有台阶,台基与台阶周边用栏杆围绕。塔身下大上小,有显著收分到上部略作弧形。四层叠涩的塔檐四角各置一座小窣堵坡,塔顶是一大覆钵,相轮是由小到大的伞盖组成。

窣堵坡式多宝塔(3D仿制)(莫高窟第331窟,初唐,公元618-712年)

叠涩而成的塔座上是覆钵形中空的塔身,整座塔装饰华丽。初唐壁画中的多宝塔,形式多样,变化多在窣堵坡式塔身部分,或扁平,或高耸,没有实物可以参照,但是敦煌壁画中保留了其建筑图样。

舍身饲虎之舍利塔(3D仿制)(莫高窟第254窟,北魏,公元439-534年)

这是三重楼阁式舍利塔,塔刹部分有并列的三宝珠,表示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这是北魏壁画中佛塔的特征。重楼形式为汉地传统,檐下的圆券门及门旁的多立克柱式源自印度的希腊化影响。

莫高窟 初唐 第220窟(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此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窟室覆斗形顶,西壁开龛塑像,在窟东壁,有一处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书题记,为壁画提供了确凿的断代依据。此窟南壁为通壁巨幅“阿弥陀经变”,它是唐代最盛行的经变,壁画依据《阿弥陀经》所述画成,极力渲染阿弥陀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繁荣富丽景象。北壁的“药师经变””,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和八接引菩萨头主体,两旁十二药又大将为护卫,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在灯楼灯轮的照耀下,灯火辉煌,鼓乐齐鸣,乐声回荡,舞姿婆娑,烘托了东方药师净土,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东壁的两侧壁绘“维摩诘经变”:,南侧维摩诘手握麈尾,抚膝而坐帐内,目光炯炯,神思飞扬,为传神佳作,帐下是听法各国王子,面貌服饰各异。北侧文殊菩萨,举止庄重,神态自如,随同文殊前往听法的帝王群臣,与传世初唐阎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相比毫无逊色。

莫高窟第220窟藻井

莫高窟 盛唐 第217窟神龙年间(公元705-707年)

此窟是莫高窟盛唐艺术的代表窟。窟室为覆斗藻井顶,西壁开龛塑像皆残,背光两侧各画四弟子二菩萨,龛外绘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凝神伫立,华丽服饰的精心描绘,令人叹服。窟顶藻井绘团花井心,卷草、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绘千佛(部分被毁);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现存唐塑清修趺坐佛一身、菩萨画像四身,弟子画像八身,龛外南侧北侧各绘菩萨一身。龛北土台南向面存唐代敦煌望族瓜州刺史阴嗣璋家族的嗣琼、嗣王供养画像及题名。南壁画面中央方框内绘佛说法图。说法图上部绘须弥山,山上有八座殿堂建筑,说法图的东西两侧及下方绘有30多幅以绿色山野为背景,含有人物和建筑的小画面。各画面都有一条或数条长条形榜题,文字不识。说法图下方中央有一方榜题,部分文字可判读。壁面下部剥落严重,壁面右下方绘胡貌形象人物一身。学术界对该壁画面内容的认识也存在争论,有“法华经变说”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说”。本解说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说”为准。北壁通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画面大体分为三部分,中部的阿弥陀净土、西侧和下部的未生怨、东侧的十六观。东壁通壁绘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东壁门上正中绘释迦在灵鹫山说法场面。南北两侧上部主要绘观音救诸难,下部绘观音三十三现身。门北沿有五代时期抹壁改绘一身比丘洪认供养像。甬道为盝形顶,南北披晚唐绘地藏与十王各五身。南北壁画供养人各二身。前室残,后代重绘。

莫高窟 第217窟 藻井

榆林窟 盛唐 第25窟(公元776-781年)

甬道盝形顶中央画佛教史迹画一铺(残),北披存瑞像图四幅。北壁画回鹘公主供养像,残存一角。主室窟顶藻井画团龙卷瓣莲花井心、联珠、回纹、团花、卷草边饰及垂幔铺于四披,伎乐飞天十六身绕于藻井四边。西、南、北披画华严经变各三会(西披下部残),东披画弥勒经变一铺。西壁盝顶帐形龛内清塑一铺五身及二天兽。马蹄形佛床,被清代涂毁。龛外南、北两侧分别塑普贤、文殊各一身。龛顶中央画棋格团花图案,西、南、北披画趺坐佛共十八身、供养菩萨共五身。龛内西壁画大目乾连、阿难、须菩提、富楼那、罗睺罗等十大弟子,南、北壁画天王、阿修罗、龙众、夜叉、菩萨等各十一身。龛外南侧画普贤变一铺。龛外北侧画文殊变一铺。南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一铺(下残)。北壁画维摩诘经变一铺(下残)。东壁门上画金刚藏菩萨变一铺;门北画不空绢索观音,下存飞天二身、女供养人数身(模糊);门南画如意轮观音,下存飞天一身、男供养人一身。

莫高窟 元代 第3窟(公元1227-1368年)

甬道盝形顶已毁。北壁画菩萨一身(残)。主室窟顶藻井浮塑四龙井心(中心残毁)。四披画联泉纹图案(东披残,南、北披模糊)。西壁盝顶帐形龛内清塑一身。龛顶中央画团花图案,四披画云头纹、回纹、卷草、联珠纹边饰。龛内西壁两侧画双勾墨竹,南、北壁画菩萨各二身(南壁之一曾遭美国人华尔纳盗劫损坏)。龛外南侧上、下画披帽菩萨各一身。龛外北侧上画披帽菩萨一身、下画执瓶菩萨一身。南壁画十一面千手眼观音变一铺(观音居中,两上角飞天各一身,东侧帝释天,西侧梵天女,东下趺坐梵天女,西下婆罗门)。北壁画十一面千手眼观音变一铺(观音居中,两上角飞天各一身,西侧吉祥天,东侧婆薮仙,西下三头八臂金刚、象头毗那夜迦,东下三头六壁金刚、猪头毗那夜迦)。东壁门上画趺坐佛五身,门南画净瓶观音一铺(甘露施饿鬼),门北画散财观音一铺(七宝施贫儿)。注:西壁龛外北侧有"甘州史小玉笔"题记,据第444窟史小玉至正十七年(1357年)题记,知此窟完成于1357年顷。

莫高窟 隋代 第419窟(公元581-618年)

前室顶西披存土红色椽条一部。西壁门上西夏画供宝、二飞天、七佛(残),门北西夏画文殊变(残)。主室窟顶前部西披上二行画法华经变譬喻品,下一行画萨埵太子本生。东披上三行画须达拏太子本生,下一行画萨埵太子本生。后部平顶画弥勒上生经变(毁一部)。西壁斜顶圆券龛内塑一趺坐佛、二弟子、二菩萨。龛顶画散花天六身。龛壁画忍冬火焰佛光,南北两侧各画三弟子,下南侧画婆薮仙,北侧画鹿头梵志。龛上浮塑龛楣,画火焰莲花化生;龛两侧浮塑龙首龛梁、莲花龛柱。龛下画药叉一排(模糊)。龛外两侧画维摩诘经变:南侧上画飞天一身、栏墙一段,下文殊;下三弟子、三菩萨。北侧上画飞天一身、栏墙一段,下维摩诘;下三弟子、三菩萨。南、北壁上画天宫栏墙、飞天;中画千佛,中央说法图各一铺;下供养人(被后代盖去)、药叉(模糊)。南壁东下角清代被凿一空洞。东壁上画天宫栏墙、飞天十二身;门上画千佛;门南画千佛,下供养人、药叉(模糊)。门北画千佛,下供养人及供养马、药叉(模糊)。注:西夏缩修窟门。

莫高窟 西魏 第258窟 大统四、五年(公元538-539年)

前室顶西披存宋画(全模糊)。西壁门上为第286窟;门南残存宋代供养人像(模糊),底层有中唐画,最底层为西魏画;门北为第287窟,存宋画男供养人一身。南、北壁存宋画(全模糊)。甬道顶中唐画趺坐菩萨一铺(残)。南壁中唐画不空绢索观音变一铺。北壁中唐画如意轮观音变一铺。主室窟顶藻井画斗四莲花井心,三角垂幔铺于四披,四角画饕餮流苏。西披画飞天、雷神、飞廉、化生、猕猴等,下龛楣两侧画山居禅僧六身。南披画莲花摩尼珠、飞天、九首人皇、迦楼罗(朱雀)、十一首地皇、人非人(乌获)等,下画山居禅僧十一身。北披画飞天、迦楼罗(朱雀)、飞廉、人非人(乌获)等,下画山居禅僧十身。东披画宝应声菩萨(伏羲),宝吉祥菩萨(女娲)、飞廉、飞天、十三首天皇等,下画山居禅僧八身。西壁中央圆券大龛内塑倚坐说法佛一身(面部残)、胁侍菩萨二身(残)。龛顶画飞天四身。龛壁画火焰佛光,两侧各画供养菩萨十身。龛楣画莲花化生。浮塑束帛龛柱。龛外南侧画毗瑟纽天、二力士、二天王。龛北侧画摩醯首罗天、毗那夜迦天、鸠摩罗天、二天王。南侧圆券龛内塑禅僧一身。龛壁画莲花盖、背靠、二飞天、四比丘。龛楣画忍冬,上画供养菩萨六身、战斗凤车、日天与诸星。龛外南侧画散花乾闼婆与婆薮仙。北侧圆券龛内塑禅僧一身(残)。龛壁画莲花盖、背靠、项光、二飞天、四比丘。龛楣画忍冬,上画供养菩萨六身、战斗虎车,月天、帝释天、诸梵志。龛外北侧画金刚力士、神将。南壁上画伎乐天十二身;中画得眼林故事一铺,西端画释迦、多宝佛一铺;下禅窟四个,各画忍冬禽鸟龛楣。龛楣之间东起画宾头卢度跋提长者姊、度恶牛缘、沙弥守戒自杀缘、施身闻偈各一铺。下画药叉共五身。东起第一禅窟内存元建塔座。窟顶画莲花圆盖。南壁画说法图一铺;东、西壁各画趺坐菩萨一铺,两侧画四塔。第二、三禅窟内存西魏画项光、背靠(模糊)。第四禅窟南壁西魏画项光、背靠(模糊);东壁西夏画供养人一身(模糊)。窟口外存元代塔座。北壁上东起画无量寿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多宝佛等说法图七铺,每铺下有愿文及男女供养人;下禅窟四个,各画忍冬禽鸟龛楣。龛楣之间东起分别画四佛四菩萨、三佛二菩萨、三佛二弟子二菩萨、三佛二菩萨、六坐佛,下药叉五身。东起第一禅窟内北壁西魏画一禅僧像(模糊)。第三禅窟内北壁西魏画一禅僧像(模糊),存一元塔(残)。第三禅窟内北壁西魏画一禅僧像(模糊),窟口外存一元修残塔。第四禅窟内北壁西魏画一禅僧像(模糊),西夏文题记十行,上画一塔,供养人四身。窟口外存一元修残塔。东壁门上画三世佛一铺。门南画无量寿佛一铺,下有愿文题榜,南侧画男供养人十四身、北侧画女供养人十三身;下宋代画供养人(模糊),底层西魏画药叉。门北画无量寿佛一铺。下有愿文题榜,南侧画女供养人十四身、北侧画男供养人十三身。注:此窟北壁有西魏大统四年、大统五年发愿文题记。

莫高窟 西魏 第249窟(公元535-556年)

建于北魏晚-西魏初。单室,平面方形。窟顶正中藻井绘垂莲、火焰、忍冬、莲花纹。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佛教与道教同处的神佛世界。西披中间为阿修罗王,赤身,四目四臂,头顶青天,足立大海,手擎日月,双龙卫护,身后为须弥山和“忉利天宫”。须弥山两侧画雷公、礔电、风神、雨师、朱雀、羽人、乌获及迦楼罗、飞天等,颇有雷电交作、风雨并至之势。东披上部中间画二力士承托摩尼宝珠,左右飞天护持,朱雀和孔雀相对飞翔。北披上部正中的东王公已残,还可见其乘坐的四龙车。南披的西王母头梳高髻,大袖长袍,乘坐三凤车,车上有华盖,车后旌旗飘动。西壁开一圆券形大龛,窟顶覆斗形,殿堂窟。彩塑现存一佛二菩萨,头均重修。主尊为善跏坐佛像,内着斜领僧祗支、交领大袖襦服,外罩对襟红色袈裟,胸前系小结,左手后代重修。两菩萨侍立南北两壁西端,颈饰项圈,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足踏莲花。四壁壁画分段布局,上段绕窟一周画天宫伎乐。西壁中段龛内外画飞天、供养菩萨、婆薮仙、鹿头梵志;两侧壁中央相对绘说法图和供养人行列,周围画千佛;下段绘金刚力士。此窟前壁全部坍塌,窟顶东披和北披局部残毁,其他基本完好。

莫高窟 北凉 第275窟(公元401-439年)

此窟建成于北凉。甬道接主室,主室纵长方形,盝顶。西壁塑交脚弥勒菩萨一身。南北壁上部各开两个阙形龛和一个双树龛,龛内分别塑交脚弥勒和思惟菩萨;塑像体魄强健,比例适度,神态自然,恬静超俗。西壁围绕塑像绘有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南壁中部画太子出游四门,看到世间生老病死,决心出家修道等佛传故事,壁下部画供养菩萨及垂幔;北壁中部画佛本生故事,有“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虔阇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尸毗王割肉贸鸽”、“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等情节;画面突出主要人物,构图简洁紧凑,壁下部画男供养人;东壁门两侧画观音变及女供养人,门上画说法图;窟顶四坡为宋画飞天和千佛。北宋年间窟中加一墙,将窟分为前、后两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将此墙搬移。

交脚弥勒菩萨像,此窟主尊,位于西壁中央,保存基本完好,唯头部略有重妆,双手残损。此塑像高3.34米,头戴化佛三珠宝冠,发披两肩,右手置膝作与愿印,左手已残,颈饰贴花镶宝的项圈及璎珞,上身袒裸,胸挂璎珞,肩披大巾,腰束翻边羊肠大裙,衣褶贴泥条隆起,加阴刻衣纹线。菩萨面相浑圆而略长,隆鼻直通额际,眉长圆眼,上唇较厚,下唇作半圆状,肩宽胸平,体态健硕,双足相交,身靠三角形靠背,端坐在比较高大的方形双狮座上,神情庄重凝静,威严肃穆,造型概括稳定,比例均称,色彩明快单纯,手法简朴。其造型风格及坐具、服饰均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期造像的显著特点。

南北两壁上部的阙形龛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象征。阙,常见于中国古代标志性建筑群前两侧,所谓“阙者缺也,中间阙然为道”。阙是一种带有观望与军事作用,与“观”类似的建筑。阙形龛是在两龛之间加上殿顶,来代表天上的宫阙,借以表现佛教天宫的样式。龛中塑菩萨,或交脚,或思惟,他们都应属于“补处菩萨”,即佛的候补,降世之前均在考虑将来如何成佛的问题。

15点42分,结束莫高窟的游览,登上莫高窟景区接驳车返回游客中心,急切赶到机场去。

敦煌莫高机场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距离航班停止办票时间不足50分钟。

15点53分,抵达莫高窟游客中心,偶遇工作人员正在彩排,来不及欣赏,火速到景区门口打车去机场。

相关文章

新疆博物馆: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
兰州记,中转小记
湄洲妈祖,谒祖进香(下)
湄洲妈祖,谒祖进香(上)
华谊,2025跨年盛典
敦煌记,再见敦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