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院,位于开福区东风路50号,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今馆址为其新馆,启用于2017年11月29日,2022年7月30日由湖南省博物馆更名为湖南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1万平方米 。
现有院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为了使这些文物瑰宝能在这座艺术殿堂得到充分展示,湘博人科学深入地挖掘文物的内涵,利用现代陈列艺术,精心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来展示人类优秀文化遗珍。此外,湖南博物院还通过不断引进和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临时展览,向国内外公众全面地展示与传播湖湘文化,介绍世界文明与优秀文化。2017年以来,湘博举办、参与各类展览100余个,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2019年“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和“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获评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第一名。【来源 湖南省博物院官网】
参观须知:
一、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节假日顺延)。
二、预约参观:我馆仅提供个人网络实名制预约,每天限额12000人(含临展)。您可提前7天(不含当天)登陆湖南博物院官网、官方微信服务号、官方支付宝小程序进行分时段预约。我馆最新一日门票的初始放票时间调整至每天20:00。每日23点-凌晨1点进行系统维护不可预约。预约成功后,请您进馆时凭预约记录、有效证件、必须佩戴好口罩方可入馆参观。
三、随行儿童预约:如果您有未办理身份证的儿童同行,同行儿童无论多大年龄,同样需要预约并凭户口本入馆。一名成人最多只可携带2名14周岁以下儿童入馆参观。
四、收费临展政策:收费展览普通成人票以单个展览公示票价为准,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在校学生、60周岁-65周岁(不含65周岁)老人、低保户凭有效证件享受优惠价格,14周岁(含14周岁)以下儿童、65周岁(含65周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可免费参观。购买了收费临展门票的观众,无需额外预约基本陈列门票。
五、退票政策:如无法按时入馆参观,观众可于当日16:00前在本系统申请退票(在预约记录中操作),逾期无法办理。系统将自动默认该账号失约1次,累计3次失约的账号,将在90天内不能预约。购买了收费临展门票的观众,同样可于当日16:00前在本系统申请退票退费(在预约记录中操作),逾期无法办理退费。申请退费通过后,将于三个工作日内从原支付途径返回退款。收费临展和"一念.辛追梦"展示门票,在通过闸机入馆后无法退票,如需退票,请在闸机检票之前完成退票操作。
首先参观的是位于三楼的 ——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700余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汉代髹(xiū)漆业的辉煌成就;500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力证了西方文献中”丝国“的记载;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先哲们的学识与智慧;诡谲(jué)奇幻的彩棺帛画,蕴含了汉代的升天幻想及永生渴望;宛如梦中的千年遗容,创造了人类防腐技术的奇迹 ... ... 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
墙上龙纹雕刻图案
马王堆汉墓1、2、3号墓位置关系模型,马王堆汉墓沿袭楚国葬制,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正北。1、3号墓结构完整。
铁夯锤,填土中出土的筑墓工具。直径5.2~5.7厘米,与夯土中的夯窝形制基本一致。
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关于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对湖南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发掘方案的意见。
偶人
帛画《车马仪仗图》
锥画漆弩,明器,远射程兵器。秦以前弩长约52厘米,此怒加长,射程更远。汉代弩有先进瞄准装置,射程一般在167~278米之间。蹶张弩,腰引弩已常见。
”驮侯家丞“封泥,辛追、利豨墓出土。墓主家丞缄封随葬品的印记,多系在竹笥和陶罐上。
币笥
着衣女侍俑,辛追贴身婢女,着衣已残。因地位较高,其制作和衣着讲究,身穿镶锦边的绣花长袍,墨绘眉目,朱绘双唇,面目清丽姣好,神态娴静,身材修长。
存有稻谷的陶罐,辛追墓出土,口部有完好草泥塞及缄封的”驮侯家丞“封泥。
锡涂陶鼎,辛追墓出土,明器,烹饪器。内存鸭骨、鸡骨。
左侧为漆绘陶鼎,辛追墓出土,烹煮、盛食器。出土时内存鸡骨。仿漆器装饰工艺,器表髹漆,彩绘云纹。
右侧为陶甗(yǎn),辛追墓出土,明器,由甑(zèng)和釜组成,甑置于釜上。釜中蒸汽通过甑底气孔升入甑中蒸煮食物,类似现今蒸锅。器表涂锡装饰,遣册称之“锡涂”。
印纹硬陶双耳罐,辛追墓出土,罐口用草泥填塞,罐内残存豆鼓姜酱。
彩绘陶豆,辛追墓出土,盛放腌菜或肉酱等调味品的器具。
漆鼎,辛追墓出土漆鼎七件。鼎为盛食器,匕常置鼎中,两者往往配套使用,匕用于搅拌鼎内食物或取食。漆鼎不能加热,显然已演变成盛食器。辛追墓七鼎符合“诸侯七鼎”的规制。
“驮侯家”云龙纹漆盘,利豨墓出土,盥(guàn)洗用具,盘底书铭文“驮侯家”。
上面:云纹漆匜(yí),下面:云纹漆水盂;利豨墓出土,盥洗用具。匜为浇水器,盂为承水器。奉匜沃盥为先秦祭祀、宴飨(xiǎng)前的重要礼仪。通常贵族洗手时,由老少两人在旁辅助,长者用匜中清水自上而下为贵族浇手,少者则捧盘或盂承接用过的弃水。此种礼仪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盛行于东周。辛追、利豨墓盘、匜、盂同出,说明汉初贵族仍沿用先秦沃盥之礼。
云纹漆食奁(lián),利豨墓出土,盛食器。
彩绘陶盒,辛追墓出土,器表彩绘云纹,内盛小米饼。
“驮侯家”云龙纹漆平盘,利豨墓出土,分大、中、小三种,与遣册所记尺寸相符。小盘为盛食器,大、中盘类似于托盘。外底朱书“驮侯家”。
“君幸食”漆耳杯,辛追、利豨墓出土100多个内书“君幸食”耳杯,外书“一升半升”表示容量。《史记 · 项羽本纪》载:“幸分我一桮(bēi)(杯)羹”,可知这种耳杯是用来盛羹类的食具。
锡涂陶锤,辛追墓出土,盛酒器,内有酒类沉渣。
左侧:嵌玉铜樽,右侧:玳瑁樽;利苍墓出土,盛酒器。玳瑁樽的盖、腹壁采用玳瑁,底为木胎。边均用铜条扣包;嵌玉铜樽以铜条为骨架,玉片嵌镶于铜条之间。两樽材质珍贵,造型别致。
彩绘陶鐎(jiāo),辛追墓出土,温酒器,兽首形流,把手内空,可装木柄防烫。
双层油彩漆妆奁,利豨墓出土,妆奁为夹纻胎,分上、下层,下层内置蟠螭(chī)纹铜镜。漆表用白色凸线勾出边框、卷云纹、几何纹,纹饰内填调油矿物颜料。
双层长方形油彩漆奁,利豨墓出土,夹纻胎。内置漆𫄥纱冠及附属丝织物、木棍等。盖、外壁用白色凸线勾出边框、卷云纹、几何纹,纹饰内填调油矿物颜料。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辛追墓出土,交领、右衽、曲裾。以朱红菱纹罗为面料,素娟为里、缘、内絮丝绵。上衣下裳相连的袍服在汉初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
菱纹罗“千金”绦(tāo)手套,辛追墓出土三副直筒露指式手套。此手套掌面为朱色菱纹罗,指部、腕部用绢。掌面上下饰篆文“千金”绦一周。《史记》将“千金”之家誉为富家大户。
素纱单衣,辛追墓出土,右衽、直裾,重49克。汉代文献描述其薄如蝉翼、轻若云雾。多数学者认为它应穿在绵袍之外,既可增其华丽,又具朦胧美感;也有学者认为是内衣。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是西汉时期纺织巅峰之作,代表了汉初养蚕、缫(sāo)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T形帛画,据墓中遣册记载,T形帛画名为“非衣”(即“飞衣”),是墓主灵魂升天的媒介。帛画设计的空间与图像组合,描绘了通向天国的仪式与途径,体现了汉代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画面充满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多重古代神话和人们永生愿望浑然融合。构形布局完美,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和谐,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墓结构重现
黑漆素棺(复制品),原物辛追墓出土,第一重棺。黑色意味着死者与生者永远分开。
黑地彩绘漆棺,辛追墓出土,第二重棺。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奔放、飘逸的云气纹中,绘有“仙人降豹”“怪神操蛇”“巨鸟衔鱼”“仙人弹奏”等110多个神怪图案,变化多端,极富浪漫色彩,变现了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技法。棺画象征受到神灵保护的死者灵魂进入黑暗地府。
朱地彩绘漆棺,辛追墓出土,第三重棺。通体内外髹朱漆,外表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色漆绘龙、虎、朱雀、鹿、仙人和昆仑仙山等祥瑞图案,来表现死者灵魂已摆脱邪魔侵扰,到达人间仙境。棺画色彩艳丽、用笔流畅、技法娴熟,代表了汉代漆画艺术的高度成就。
盖板纹饰
锦饰漆棺,辛追墓出土,第四重棺。装殓辛追遗体,习称“锦饰内棺”。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棺外横缠两道厚六至七层的丝带。盖板和四壁饰树纹铺绒绣和羽毛贴花绢,象征死者灵魂借以羽化成仙,通达不死仙境。
木椁,辛追墓外椁。原置于墓底三根方形枕木上,有盖板两层、顶板一层和底板两层。模仿生前居室的椁室,由棺室与四个边厢组成,形状像“井”字,古文献称为“井椁”。边厢总面积6.8平方米,体积9.79立方米,放置随葬品1000多件。棺室内有四层套棺。整椁由杉木斫(zhuó)成,采用扣接、套榫与栓钉结合而成,其中最大的壁板长4.84米,宽1.52米,重1.5吨。这是迄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代井椁实物。
位于湖南省博物院二楼的 —— 方圆之境藏铜镜展
恐龙化石
东方剑齿象化石
战国 錞于
商“庚戈父”铜鼎,1959年出土于宁乡黄材。
商“戈”提梁铜卣(yǒu),1970年出土于宁乡黄材。酒器,盖和器内底铸有“戈”铭文,造型、凤鸟纹等与中原同类型器基本相同,出土时内盛玉器320余件。
上:西周“旅父甲”铜尊,1981年出土于湘潭青山桥;左下:“父乙”夔(kuí)龙涡纹簋(guǐ),1956年出土于石门;右下:“父乙”兽面纹爵,出土于衡阳公行山东汉墓。
左:汉 铜博山熏炉;中:汉 铜壶;右:汉 铜壶
汉 双虎纽铜錞于,1980年长沙征集。
苗族服饰
陶釜,旧石器时代(距今15000 — 13000年),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用于烹煮食物,类似于今天的锅。制作相当原始,胎体厚达2厘米,泥片叠筑而成,烧成温度低。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的陶器。
陶釜,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 — 6500年),1978年出土于安乡汤家岗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擂缽,新石器时代(距今6500 — 4500年),出土于澧县城头山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八角星纹白陶盘,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 — 6500年),1978年出土于安乡汤家岗遗址。
印纹白陶盘,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 — 6500年),1978年出土于安乡汤家岗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鹰嘴乳突陶罐,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 — 5000年),1974年出土于澧县三元宫遗址。
东汉 褐釉陶狗 东汉 绿釉陶狗(1954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
东汉 陶粮囷(qūn)
东汉 陶碓(duì)房
陶斝(jiǎ)
商 兽面纹铜鼎
商 兽面纹铜鼎
西周 铜马簋,1981年出土于桃江连河冲。器形与兽面纹,与中原相近,而上下两层的马纹与立马独具特色。胎壁较薄,纹饰凸出,器内随之内凹,地方特色显著。
商 豕尊,1981年出土于湘潭九华。商代以豕为造型的酒尊仅此一件,重30多公斤,可容酒13升。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可穿系绳索以抬运。口部两侧有獠牙,形似野公猪。器身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动物造型的尊,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作为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起着巫术般的祈愿辟邪作用。器身有历代修复痕迹,应是长期使用的表现。
商 兽面纹铜卣(yǒu)
商 人面铜方鼎,1959年出土于宁乡横材。商、西周青铜器多以兽面为主体纹饰,而此鼎以人面为饰,结合人面两侧的角、爪,其形象被认为是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的饕餮类怪神;腹内有“大禾”铭文,寓意祈祷谷物丰收。这种纹饰在全国商周青铜鼎中绝无仅有。
商 “皿而全”铜方罍(léi),1919年出土于桃源茅山峪。盖内、器内分别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yí)”“皿作父己尊彝”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是迄今所见最高大的方形罍。器身自1919年出土桃源后,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入藏,得以盖身合一。
商 象尊,1975年出土于醴(lǐ)陵狮形山。
商 云纹铜铙(náo),1975年出土于湘乡黄马寨。
春秋 铜匜,1986年出土于岳阳凤形嘴山,岳阳市博物馆藏。
春秋 蹄足铜敦,1982年出土于湘乡何家湾。
春秋 双环龙耳铜浴缶(fǒu)
春秋 蟠虺(huī)纹铜浴缶,1965年出土于湘乡大茅坪。
战国 云纹提链铜壶,1957年湖南省博物馆出土。
西汉 盒,1953年出土于长沙颜家嘴。
东汉 兽纹铜尊,1956年出土于长沙左家公山。
西汉 鼎,1956年出土于长沙冬瓜山。
青瓷侍女俑、青瓷陶牛、青瓷鞍马。
青瓷持刀俑、青瓷持盾俑。
青瓷镇墓俑
左侧:唐 持杖蒿里俑,1958年出土于长沙赤峰山。右侧:唐 武士胡人俑,1956年出土于长沙黄土岭。
南朝 铜舞蹈俑,1983年出土于津市孽龙岗。舞蹈女子绾发,侧颈作仰望嬉笑状,上衣下裳,小袖短服,胡服特征明显。
唐 铜手持炉,长沙出土。
唐家老屋“绩冠群英”匾额。据介绍,这栋民居来自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2010年由于当地修建拦河筑坝,水坝上游民居需要拆除搬迁,湖南省博物馆将其中一组老宅征购,将其拆卸运回后在新博物馆内重新复原,即成为现在展出的会同古民居“唐家老屋”。除了建筑结构,包括屋内陈设,都是完整从当地搬来的,其中还加入了清末、民国和当代等不同时代的家具陈设、摆件,展现社会变迁对湖南民居的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离骚》
逛完湖南省博物院,临走前记录一下玻璃门上的标贴。结束博物院的观展,继续前行,乘坐地铁去橘子洲。